您現在的位置是:今日中國
小年南方和北方有什么區別,小年南方和北方是同一天嗎?
2022-01-25 16:51今日中國
簡介小年南方和北方有什么區別,小年南方和北方是同一天嗎?小年到底是哪天?為什么要選擇灶神祭拜,有啥講究?一般而言,小年是在除夕和春節前的1周左右。其實,從這天開始,中國民間真正的過年就算是正式啟動了;...
在這一天,人們想把灶神送去,因為這位偉大的神想去天堂報告他的工作,卻不讓他高興。如果他在天皇面前胡說八道,會給八代人帶來血肉和霉菌。因此,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灶神。民間習俗中與灶神有關的有趣事情有哪些?這還是老規矩。讓我們從一首詩開始,南宋詩人范成達寫了一首祭灶詩:
嗯?范成達為什么一開始就說“古賦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,灶王要談朝天的事”?誰犯了錯誤?
小年到底是哪天?那么多神靈,老百姓為啥選擇灶神來祭拜,有啥講究?
小年到了,離新年也越來越近了,在農村也會在年前這兩次集市多采購一些年貨,過年的氛圍也從這一天開始變得越來越濃了。
小年這天南方和北方不在同一天,但是有一個活動比較統一,就是會在小年這天祭灶。所謂祭灶就是祭拜灶王爺,傳說會在小年這天回到天庭述職,把人間的善惡匯報給天庭,作為獎罰人間的基礎。
小年到底是哪天?
其實,這個不是很難判斷的,我們從一些古書上是能夠看出來的。比如,像宋代著作《夢梁錄》里有說:“二十四日不以貧富,皆備蔬食餳豆祀灶。此日,市間及街坊叫賣五色米食、花果、膠牙餳、箕豆,叫聲鼎沸。”這里的祭祀留在臘月二十四日,也就是說這天是小年。另外,我們從《風物志書》中也能看到,“臘月二十四日夜,祭灶,謂灶神翌日上天,白一歲事,故先一日祭之。”,也是說臘月二十四日是祭拜灶神的時間,也就是小年。
到了清朝中后期,一些帝王之家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舉行祭天大典。在古代祭祀全民參與的活動,如果這天舉行完祭天大典,第二天又要舉行祭灶活動就顯得時間太緊了,又很麻煩。所以,就把這兩個活動弄在一天了,就有了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。在乾隆寫得《日下舊聞考》中也有記載,“其祀期用二十三日,惟南省客戶,則用二十四日”。是說,北方臘月二十三祭灶,南方臘月二十四日祭灶。
所以,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都是正宗的,因為都有“官方”加持,不是老百姓定的。
祭灶也是有很多講究的,比如,老人總結的,“1忌3不忘”!
1忌說的是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,意思是說,中秋拜月神的時候,只能家中女子拜祭,因為月神是女的,男女有別,男的不能拜祭。而灶神是“一家之主”,只能是男子來拜祭,多少有些封建迷信的,不能解讀太多,沒意義,只不過是一種祈望罷了!
3不忘指得是,不能忘記給灶王爺供奉酒水;不要忘記給灶王爺的嘴上抹融化的糖瓜;不要忘記將灶王爺的神像焚化。意思都讓灶王爺能夠多說點好話,祈福明天風調雨順,莊稼能有好收成。
在民間還有在灶王爺回來這天做飯、做菜下鍋之前用冷布遮住的習俗。因為,在古代民間生活溫飽都很難解決,就過年的時候能夠吃點肉。這要是被灶王爺回來看到,就會誤認為這家人很富有,天庭就不會降更多的福氣給這家人,來年還會很窮。還有一個說法是,不能讓灶王爺先看到貢品,怕不豐盛,在惹惱到灶王爺。
南方和北方的小年為何會差一天?一般而言,小年是在除夕和春節前的1周左右。其實,從這天開始,中國民間真正的過年就算是正式啟動了;直到正月十五元宵,人們一般是不下地干活的,只是呆在家里享受和休息著,包括吃吃喝喝、娛樂玩耍、走親串戶等。由于各地風俗不同,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是在臘月(即農歷十二月)二十三過小年,而南方大部分地區則是在臘月(即農歷十二月)二十四,即北方比南方早一天。
小年就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,要干干凈凈過個好年了,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,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、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。小年這天,漢族人民主要的民俗活動有祭灶、掃塵、擦玻璃、貼春聯、掛年畫、剪窗花、洗浴、理發、婚嫁等。
最初,小年這天主要還是祭灶節。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,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,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。一天,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,羞愧難當,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。玉皇大帝知道后,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,還沒壞到底,既然死在了鍋底,就把他封為灶王,每年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上天匯報,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。老百姓認為對灶王一定要敬重,因為他要上天匯報。于是,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的祭灶“小年”,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。
小年這天,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、清水、料豆、秣草;其中,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。祭灶時,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,涂在灶王爺的嘴上。這樣,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那里講壞話了。漢族民間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習俗,因此祭灶王爺,只限于男子。
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在其《祭灶詩》中說:“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灶君喜。婢子斗爭君莫聞,貓犬角穢君莫嗔;送君醉飽登天門,杓長杓短勿復云,乞取利市歸來分。”這首詩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漢族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。
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,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。為節省開支,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。以后王族、貝勒隨之效仿,于臘月二十三祭灶,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。
在漢族民間,小年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的傳統。也就是說,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的小年則是臘月二十五。
中國的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,受官氣影響較重,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;相反,南方遠離政治中心,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;而沿江河湖海的居民,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,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。
這就是為什么北方人過小年比南方人早一天的緣故。
今天小年,各位看官,新年好,恭喜發財!
小年其實一共有三個版本,臘月二十三,臘月二十四,臘月二十五。
為何會有這么一說呢?
正所謂“官三民四船五”
官三就是說官方,官府,是臘月二十三。
民四就是說普通百姓是臘月二十四。
船五就是說水上人家,漁民等是臘月二十五。
北方在古代屬于政治中心,所以基本都隨官方的臘月二十三。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,所以一般都按民間的臘月二十四,F在也有少部分地區的水上人家采用的是臘月二十五。
不管是哪天過小年,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不缺失的。就像南北湯圓和豆腐腦的甜咸之分一樣,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。
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,看完點個贊哦
不光如此,你還應該“上天言好事,回宮降吉祥”,所以“乞取利市歸來分”,總得分點好處給我,保佑我一家來年平平安安,對不對?
Tags:小年習俗,北方小年,南方小年